华为“3人干5人活拿4人工资”的底层逻辑:减人增效的终极答案
引言:从“人海战术”到“精兵作战”,华为如何让每个人成为利润中心?
华为在推进增量绩效管理上有着怎样的独特方法论?让一个企业实现员工下降50%,人均劳动力增长80%,而销售收入增长20%。办法其实很简单,核心就是“减人、增效、加薪”。企业一定要牢记这六个字。
一、增量绩效管理:工资倒逼能力,拒绝“躺平式内卷”
华为的核心逻辑是“用薪酬倒推任务”
很多企业做预算的时候,总是给下面的人安排任务,这等于“逼着”他去做。华为的做法则截然相反。就一个规定:首先给他一个工资包,他拿多少工资,按比例倒推他的任务。比如:给他500万的工资包,他拿的工资是30万,那么他必然为这30万去想办法完成绩效。
企业最核心的管理问题是,一定要把公司的组织绩效和部门的费用、员工的收入联动。这样一来,最重要的是将核心员工的收入提高。而给核心员工加工资,可以倒逼他的能力增长。
强制加薪保优汰劣:即使部门亏损,也必须给前20%员工加薪20%,倒逼能力升级;后10%则被优化,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很多企业经常犯一个错误:部门绩效越差,就越不给员工涨工资。如果工资不涨,优秀员工肯定要走,剩下的都是比较差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能像华为一样每个员工工资都很高,但你可以让核心员工工资高。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产出职位的薪酬要增加成为必然。
人均毛利生存法则:华为规定人均毛利需达100万,60%用于人工成本
很多员工不会为了销售收入的提升而努力,所以一定要有毛利,这个数基本上在30倍到100倍。华为首先将毛利分成六个包:研发费用包、市场产品管理费用包、技术支持费用包、销售费用包、管理支撑费用包、公司战略投入费用包。而且要找到这六个包的“包主”,让这个“包主”去根据毛利来配比下面需要几个人。任何一个企业,人均毛利是唯一的生存指标。人均毛利35万元,是一个企业最低的收入水平。若人均毛利35万元,60%即21万元是人工成本,还有35%是业务费用,15%是净利润。
二、精准配置人才:从“人岗匹配”到“人效爆破”
华为通过“人才画像”实现“1人=1.5人”效能:
复合型人才筛选:研发岗需具备市场洞察力,销售岗需懂技术方案,打破“单线程能力”局限
岗位合并与去行政化:部门经理上任首年任务即精简编制,将4人岗位合并为2人,工资翻倍但人均效能提升3倍5
铁三角作战单元:客户经理(前线需求)+方案专家(技术支撑)+交付经理(执行保障),最小单元实现闭环决策
三、获取分享制:让奋斗者“名利双收”的科学分钱术
华为的“获取分享制”颠覆传统激励模式
奖金与利润强绑定:团队超额利润的30%用于即时激励,上不封顶。例如某项目创收1000万,核心成员可瓜分300万68。
浮动薪酬设计:基础工资仅占60%,剩余40%与季度绩效挂钩,避免“大锅饭”思维
长期价值留存:通过虚拟股权、项目跟投等机制,让员工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增长红利
四、组织活力引擎:从“管控”到“自驱”的文化密码
华为通过三大机制激活个体
赛马式竞争:每月OKR对赌,排名前10%获得晋升名额,后5%进入“回炉培训”
熵减理论:强制核心员工每2年轮岗,避免能力固化(如技术转市场、国内转海外)
灰度哲学:允许试错容错,如鸿蒙系统研发初期不计入KPI,专注长期价值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篇幅有限,不一一展示,获取私信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