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枝斑竹枝(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
有关娥皇和斑竹的诗叫什么
《潇湘神·斑竹枝》是唐代词人刘禹锡的作品。作者叙写了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触景生情,怀古抒怀。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九歌·湘夫人》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潇湘神·斑竹枝》古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潇湘神·斑竹枝》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前言:
《潇湘神·斑竹枝》是唐代词人刘禹锡的作品。作者叙写了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触景生情,怀古抒怀。全词哀婉幽怨,思绪缠绵,体现了梦得词的风格特色。
注释:
①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②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③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④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⑤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⑥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翻译: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赏析: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斑竹枝 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琴瑟怨 潇湘夜深月明时
潇湘神二曲 刘禹锡 唐代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刘禹锡 他是唐代极具才华的诗人,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中唐党争较激烈的情况下,成了牺牲品,先后被贬到湖南、四川23年,(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所以他很容易在心理上认同屈原.这两首曲赋就是在被贬时,沿湘江九转,访古时娥皇女英古迹,见香草寒露、斑竹点点而作。以寄怀古之幽思。
再了解一下典故:
九嶷:即九嶷山,位于湖南南部,相传舜帝南巡在此诛杀九条恶龙,自己也死于此山,埋于此处.潇水发源于此。
零陵:地名,上古称苍梧。位于湖南南部(衡山以南,南岭以北),今永州市,(三国黄盖\蒋琬,零陵人,赵云三千兵取零陵).湖南的两条河潇水\湘水在此交汇,所以又称潇湘.因为舜帝埋葬于此——古代为大荒之地,意思就取孤零零陵墓。
潇湘神: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沿着湘水寻找。死于湖南。后人为纪念,称为潇湘神、湘妃、湘君、湘水女神、湘灵。今洞庭湖有君山。
斑竹:在九嶷山生长着一种竹子,枝上有斑纹,相传是湘妃的泪水浸染而成的泪痕。
楚客:屈原,屈原投于湖南汨罗江而死,称楚客,后被诗人泛指不得意的、被贬的才华横溢的人。
这两首诗的意思:
湘水尽情的流啊湘水尽情的流,流也流不尽那云蒸雾绕的九嶷山万物蕴含的哀愁,你要问多情的娥皇女英的魂魄在哪里呢,就在这中秋月华下的大荒的香草露珠里呀。
斑竹枝尽情地摇啊斑竹尽情地摇,你用那斑斑点点泪痕寄托着永恒的相思情。就在这中秋月明的潇湘夜里,我这个漂泊的楚客真像听着你们从九天传来的瑶瑟的哀怨的乐音。
斑竹枝斑竹枝 点点泪痕寄相思 下句是什么啊
1、下句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2、出自 唐代词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
3、全文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4、翻译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①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②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③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④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⑤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⑥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有什么典故,
出处:
潇湘神二曲 刘禹锡 唐代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典故应该就是娥皇女英泪撒斑竹的事啊!
传说二妃于舜崩后溯潇水寻之,不获,哭死湘水间,洒泪而成斑竹。《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集解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皇甫谧曰:“或曰二妃葬衡山。”又刘向《列女传》曰:“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尧以妻舜于妫汭。舜既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湘中记》曰:“舜二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博物志》曰:“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描写“斑竹”的诗句有哪些?
1、“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唐·刘禹锡《潇湘神》
2、“当时血泪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唐·高骈《湘浦曲》
3、“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唐·施肩吾《湘竹词》
4、“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唐·杜牧《斑竹筒簟》
5、“何人裁断湘妃竹,半蘸秋江作钓筒。”--宋·陶金《过全州》
古诗全文:
1、《潇湘神》
唐·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2、《湘浦曲》
唐·高骈
虞帝南巡去不还,
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血泪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3、《湘竹词》
唐·施肩吾
万古湘江竹,
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
4、《斑竹筒簟》
唐·杜牧
血染斑斑成锦纹,
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将身卧泪痕。
5、《过全州》
宋·陶金
南北东西几万峰,
郡城如在画图中。
何人裁断湘妃竹,
半蘸秋江作钓筒。
斑竹枝斑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