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该如何定义?从丛飞的一生找答案
“人死了,是不是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哲学,又有点沉重,但别急着关掉页面,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灵魂出窍或者鬼神故事的,而是想聊聊一个叫丛飞的人,用他短暂又辉煌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的身体可以死亡,但精神却可以永存。
先说个冷知识,现代医学有三种判断死亡的标准:呼吸停止、心跳停止、脑活动停止。听上去很严谨,但这些标准都只停留在“肉体死亡”的层面。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身体可能真的没了,但只要他的精神还在某种形式上被传承,他就没有完全“消失”。
说到这里,咱们得认识一下丛飞,一个靠歌喉吃饭的普通人,却用超乎常人的善良和坚持,把“精神永存”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丛飞,本名张崇,1969年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一个贫困家庭。家里有8口人,全靠父亲每月36块钱的收入过活。贫穷是什么?对丛飞来说,它是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是上学读到初二就不得不辍学回家的无奈。
但丛飞从小就是个不认命的人。他坚信“生活可以改变”,只要自己愿意去努力。他虽然没能继续读书,但却发现了自己洪亮的歌喉,并把成为歌星当成了奋斗目标。后来,他凭借一次歌唱比赛的优秀表现,被一家艺术公司看中,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歌唱事业让丛飞一飞冲天。他的歌声不仅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还让他赚得盆满钵满。演出费动辄上万元,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这是个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按理说,他完全可以用这些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买车买房,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但丛飞没有这么做。他心里装着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而是那些跟他一样出生在贫困家庭,却没有机会改变命运的孩子们。
从1994年开始,丛飞用自己的收入资助贫困儿童。他却成为了178名孩子的“代理爸爸”。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孤儿、留守儿童或生活困难的学生。10年间,丛飞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了近300万元,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收入都用来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这些钱本可以让他的家庭过得更好,但丛飞却选择了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为别人点燃希望。他曾说:“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丛飞的善良而对他网开一面。2005年,年仅36岁的丛飞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更让人揪心的是,他连治病的钱都拿不出来。是的,一个演出费高达上万元的明星,因为把钱全都捐了出去,最后竟然没有为自己留下一分钱。
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在生病期间,丛飞仍然惦记着那些孩子。他用别人为他治病捐的钱,又拿出2万元寄往贵州贫困山区。
2006年4月,丛飞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丛飞走了,但他的故事没有结束。
有人可能会问:“丛飞图什么?”
答案很简单。他图的是一种“高雅”。什么是高雅?很多人以为,高雅就是穿名牌衣服,住豪宅,过精致生活。但丛飞告诉我们,高雅不是物质上的炫耀,而是灵魂上的丰盈。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物质的追求,最重要的是,能给自己保留一点高雅的东西。”
生活是可以改变的,只是很多人未曾想过去改变它。我们每天忙着学习、工作、赚钱,最后走向死亡,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但丛飞用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生活不该只是单调的追逐物质。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可以选择为别人点亮一盏灯,为世界留下些许温暖。
肉体会死,但精神可以永存。丛飞的精神正是宇宙意志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话结尾:“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能给予什么。”丛飞,用36年的时间,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