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崛起之雄主皇太极,是如何从大汗迈向大清开国之君?

引言(本文约7000字,阅读需13分钟)
皇太极,原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出生于明万历20年(1592年)10月25日,其生母为叶赫纳拉・孟古哲哲。
孟古哲哲出身不凡,她是海西女真势力中,最为庞大的叶赫部贝勒杨吉砮之女,身份尊荣。
万历十六年(1588年),14岁的孟古哲哲,在兄长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的护送下,来到费阿拉城,与努尔哈赤成婚。
她容貌出众、才识过人、家世显赫,婚后备受努尔哈赤的宠爱。
1592年,孟古哲哲生下皇太极,爱屋及乌,自幼聪慧的皇太极,也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万历31年(1603年)9月,孟古哲哲崩逝,当时的皇太极年仅 12岁,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孟古哲哲的早逝,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部族矛盾因素。
叶赫部与建州女真之间,一直存在着诸多争斗与矛盾,在古勒山之战中,孟古哲哲的堂兄布斋贝勒战死疆场,努尔哈赤只归还其一半尸体,使得两部之间仇怨更深。
此后,孟古哲哲因部族矛盾心情抑郁,逐渐染病。
在病危之际,她希望能见母亲最后一面,努尔哈赤虽答应并派人去叶赫部迎请,却遭到叶赫部拒绝,孟古哲哲最终带着遗憾离世。
母亲的离去,让皇太极在成长道路上失去重要的依靠,也使他身处相对复杂的环境之中。
皇太极有十五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其中七位是兄长,而他的母亲是叶赫部人,其他兄长们的生母多为建州本部人。
相比之下,皇太极在一定程度上,较难获得努尔哈赤全身心的关注。
在这样的生活里,除了父汗,很少有人能给予他真正的关爱与温暖。
不过,孤独的时光也磨砺了他的性格,让他变得勇毅、深沉、寡言少语。
幸运的是,皇太极与自幼丧母、处境不佳的岳托建立了深厚感情。
岳托是兄长和硕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在其母李佳氏亡故后,继母刻薄寡恩,父亲疼爱不再。
努尔哈赤便让岳托来到皇太极母亲身边,由孟古哲哲将二人一起抚养。
叔侄俩年龄相差不大,所以能玩到一起,且相处融洽,尽管共同享受母爱的时光不长。
但这份感情让岳托后来,成为皇太极的忠实追随者,也为皇太极日后继承汗位,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母亲去世后,皇太极并未沉浸在悲伤中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勤奋地苦练武艺,修习骑射本领。
自万历31年(1603年)起,12岁的皇太极就开始追随父兄四方征战。
万历40年(1612年)9月,乌喇部贝勒布占泰联合蒙古科尔沁部,率兵攻打建州所属的虎尔哈路,皇太极随父兄出战。
在这场战役中,他初露锋芒,参与了歼灭乌喇部的战斗,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和战斗勇气。
此后,在努尔哈赤宣布与明朝作战的意图后,皇太极积极建言献策,主张先攻取抚顺。
并巧妙地命人扮作马商进入抚顺城,里应外合配合作战,最终在天命三年(1618年)成功攻下抚顺。
这一战,不仅彰显了皇太极的智谋,更为后金对明朝作战取得“开门红”。
此后,皇太极继续跟随父亲,先后参与攻取开原、铁岭等重要战役,在攻灭叶赫部以及驰援科尔沁等战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
在关系后金生死存亡的“萨尔浒”大战中,皇太极更是连败两路明军,为最终取得大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在对朝鲜、蒙古的后续作战中,皇太极同样有着上乘表现。
凭借一次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出色指挥,他逐渐积攒了属于自己的人脉,也赢得太祖努尔哈赤的青睐和重视,为后续继承大汗之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这一段跟随父兄征战四方的经历,是皇太极成长为杰出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要历练阶段。
也为他日后登上汗位,带领后金不断发展壮大,乃至建立大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随着自己年纪渐长,便开始考虑培养继位人。
他最早属意的继承人是长子褚英,褚英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还曾被封为洪巴图鲁、贝勒等,并获赐“阿尔哈图图门”尊号,可谓战功赫赫。
然而,褚英在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缺陷,他傲慢自大、心胸狭隘、贪婪刻薄,情商极低。
在被努尔哈赤委以执掌国政的重任后,他急于稳固自己的地位,试图去削弱“四大贝勒”和“开国五大臣”的财富与权力。
还强迫贝勒和大臣对天发誓效忠自己,不许他们违背自己的话,更不许将自己所说的话告诉父汗,甚至放言等自己坐上汗位后,要处死那些与他不友善的弟弟和大臣。
褚英的这些行为,迅速激化与各方的矛盾,“五大臣”率先向努尔哈赤发难,告发他“似有贰心之嫌”。
努尔哈赤起初想给儿子一个改过的机会,让他看了告发文书,但褚英不思悔改。
此后,努尔哈赤开始疏远褚英,不再让他领兵出征。
可褚英不仅不汲取教训,反而心生怨愤,诅咒外出征战的军队,扬言若军队战败,就不让父亲及弟弟们入城。
此事被揭发后,褚英于万历41年(1613年)3月26日被幽禁,
即便在幽禁期间,他仍旧不知悔改,最终在万历43年(1615年)8月2日,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

褚英失势后,次子代善一度成为众人眼中,最有可能继承汗位的人选。
代善同样战功卓著,在后金汗国建立初期,就因战功被赐予“大贝勒”封号,而且为人处世相对温和,口碑不错,在努尔哈赤的子侄辈中,论战功与资历都是佼佼者。
但后来代善也因与大妃阿巴亥传出私情,加上对前妻所生的儿子岳托、硕托不好,甚至导致硕托差点叛逃等事,被努尔哈赤废除了继承人之位。
不过他依旧手握两红旗,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太极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天命11年(1626年)8月11日,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抑郁而逝。
由于生前未定储君,理论上他的子侄们都有继承权。
这时,代善展现出高风亮节与大局观,他与其子岳托、萨哈廉共同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称赞皇太极“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
代善作为长兄鼎力支持,在诸位家族成员一致赞同下,皇太极虽再三推辞,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推举。
同年9月1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皇太极刚继承汗位时,后金面临的形势可谓是内忧外患,十分严峻。
从外部来看,后金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
明朝一直将后金视为心腹大患,时刻警惕并准备对其进行打击,在边境地区不断加强军事防御,而且此前宁远之战等交锋中,也让后金意识到明朝军事力量的强劲。
蒙古方面,虽然部分部落与后金有往来或结盟,但察哈尔林丹汗等势力依旧强大,对后金存在威胁,并且蒙古各部的态度也并非完全一致,局势复杂多变。
朝鲜则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宗藩关系,对后金也怀有敌意,在明朝与后金的对峙中,朝鲜往往站在明朝一方,后金稍有动作,便要担心朝鲜从侧翼带来的影响。
而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导致的势力矛盾,冲突日益严重。
尽管皇太极登上了汗位,可实际上最初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很多决策难以高效执行,皇太极常常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
比如在商讨重要军政事务时,四大贝勒都有较大话语权,意见时常难以统一,政令推行起来阻碍重重,这对于后金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隐患。
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才能打破困局,让后金得以发展壮大,于是皇太极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对外征服之路。
皇太极深知,要想真正实现后金的稳定发展,加强中央集权是关键所在。
为此,皇太极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逐步削弱各方势力,以提高汗权。
天聪4年(1630年),皇太极抓住阿敏弃守滦州、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遵化四城的把柄,对其进行严厉惩处。
阿敏本就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经历,他是努尔哈赤同母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早年因父亲与努尔哈赤的矛盾,侥幸存活后被伯父收养。
虽然后来凭借战功成为“四大贝勒”之一,但其心中一直有着别样的心思。
此次弃城之罪,成为皇太极整治他的契机,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给阿敏定下十六条罪状。
其中不仅涉及此次弃城导致后金失去战略要地,还牵扯到诸如“俨若国君”“心怀不轨”“扰害汉人”等诸多方面。
尽管念及他过往的功劳,最终没有将他处死,但还是判处其终身幽禁,抄没家私,使其彻底失去权势,阿敏最终也在幽禁中忧忿而死。
天聪5年(1631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时,竟拔刀相向,犯下“御前露刃”之大罪。
莽古尔泰性格倔强且鲁莽,本就对皇太极继承汗位心有不服,此前一直压抑着情绪。
在大凌河战役中,他的正蓝旗攻城作战损失惨重,向皇太极请求补充军力时两人矛盾激化,冲动之下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举。
皇太极借此机会,果断革去莽古尔泰的大贝勒衔,降为多罗贝勒,还夺其五牛录的属员,罚银万两及马匹若干。
在不断的打压之下,莽古尔泰抑郁成疾,于 1633年暴病而亡。
后来,其相关势力也被进一步清理,正蓝旗的建制等也经历变动,被皇太极逐步掌控。
至此,四大贝勒仅剩皇太极和代善两人。
代善相对较为识趣,看到形势变化,主动做出退让之举。
天聪6年(1632年),当诸贝勒提出莽古尔泰“不当与上并坐”时,代善立即表示请求退出并坐。
皇太极经过这一系列的手段,终于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改成自己南面独坐,取得汗的独尊地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打击各方分权势力的同时,皇太极还积极从制度层面入手。
效仿明朝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家机构,以此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部分国家权力,让权力更加集中到自己手中。
早在天聪3年(1629年),皇太极就建立由满汉知识分子组成的“文馆”,赋予其“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的重要职责。
让其为推行汉化,以及后续的治国策略等出谋划策,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天聪5年(1631年),皇太极进一步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使得国家治理更加条理清晰、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司其职,行政效率也得以提高,改变以往八旗制度下权力分散、职责不清的局面。
天聪10年(1636年),皇太极又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
内国史院负责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御制文字
内秘书院主要掌撰外交文书,以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疏状
内弘文院则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诸亲王等。
内三院的大学士、学士们成为皇太极的得力助手,参与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谋划、建议与监督执行之中,取代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让皇太极在决策等方面更具主导权。
此后,皇太极又建立都察院,用以监察百官、整肃吏治,确保朝廷上下官员能够奉公守法、尽职尽力。
同时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专门处理蒙古与边疆少数民族相关的事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联系。
通过这一套系统且完善的政权机构,皇太极把权力一步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使得后金的统治更加稳固,也为后续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向大清王朝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皇太极执政后,深刻认识到后金内部,满汉民族矛盾尖锐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若想实现后金的长治久安与进一步发展,必须改变现状。
在努尔哈赤时期,汉人大多处于被奴役的状态。
皇太极即位后取消了这一制度,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张,颁布《满汉别居令》,宣布“满汉一体毋致异同”,实行“编户为民”政策。
下令将大多数汉民庄丁由庄田抽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让汉民从农奴,恢复为原有封建自由民的身份。
并采用汉官管理汉民的方式,以此来缓解民族间的矛盾。
对于那些依旧处于奴仆状态的汉人,皇太极颁布了《离主条例》。
规定奴隶可以对主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控告,若情况属实,奴隶便可获得人身自由,通过这种方式,满洲贵族的特权得到一定限制。
此外,在纳税、惩罚制度等诸多方面,皇太极也要求汉人与女真人平等对待。
并且,他还规定抓回来的汉人,即便逃跑也不被追究,只有逃跑被抓回来后,再次逃跑的人才会被追究责任。
而且只有贵族,才能拥有一定数量的汉人奴隶。
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当时很多对后金政权心怀抵触的汉人,逐渐改变了态度,选择投奔皇太极。
使得大量汉族奴隶成为“民户”,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的缓和,后金内部的社会环境也逐渐稳定下来。
同时,他爱惜民力,停止修城筑墙等大规模工程,让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还下令保护村庄田土及百姓财产,不准八旗随意变更、妄取。
并且,几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种作为重要活动,强调“农时不可失”,“废农事者罪之”。
在皇太极的重视下,后金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能够自给。
此外,手工业生产也大有进步,盛京(今沈阳)宫殿大部分为皇太极时所建,其规模和工艺技术,都彰显了后金手工业的较高水平。
盛京城西实胜寺所铸的千斤大钟,也是冶铸业发展的有力象征。
商业贸易同样有所发展,不仅境内贸易活跃,与明朝及朝鲜也均有往来,皇太极曾多次安排人员赴张家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等地开展贸易活动。
在缓和满汉矛盾的基础上,皇太极又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凝聚不同民族人心的举措。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大力重用汉臣。
像范文程,这位被视为汉官首领的人物,皇太极在决策每一个大事时,都会向他咨询。
还有众多明朝降臣,如洪承畴、祖大寿等,皇太极都给予他们相应的职位,量才录用,让他们参与到后金的军政事务之中。
这些汉臣,不仅带来汉族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也增强了后金的军事力量。
同时,这一举措也向广大汉族民众,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后金是重视汉人的,有才之人在这里都能有用武之地,从而吸引了更多汉族人才来投奔。
在文化方面,皇太极自幼与汉人打交道,有着颇深的汉文化功底。
继位后,他专门设立文馆来翻译汉人书籍,让满汉学士参与其中,记录后金政事,传播汉族的文化思想。
每次发布公文,他都采用女真文、汉文、蒙古文三种字体,确保各民族的人都能看得懂,消除不同民族之间,因语言文字不通产生的隔阂。
不仅如此,他还效仿明朝的科举制度,大量选拔精通三种语言的“举人”,并且在六部之中,每个部都设立特殊岗位“启心郎”。
其作用类似现在的翻译,而且地位颇高,仅次于明朝的次郎。

军事上,皇太极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清军多次打败明军,战果辉煌。
他深知武器装备和战术,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军事变革,命人精心研制火器。
在天聪5年(1631年)正月,首次铸成“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此后更是加快火器部队建设的步伐。
每年拨出巨额经费用于火炮铸造,并重视火器部队的日常训练。
到崇德8年(1643年),清军已拥有重型火炮一百多门,和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炮兵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同时,他还采用了诸多新战术,比如利用骑兵的机动性,配合火炮等火器,在战场上灵活作战,使清军在与明军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优势。
外交方面,皇太极同样有着非凡成就。
在与蒙古的交往中,皇太极继承并发展了努尔哈赤时期,对蒙古诸部恩威并施的策略。
一方面通过武力,征讨那些不服从或背盟的部落,像多次出兵征伐察哈尔林丹汗,使其势力逐渐瓦解,最终林丹汗远遁,察哈尔部归附。
另一方面,皇太极又积极采取怀柔政策,通过联姻、赏赐、封王封爵等手段拉拢蒙古诸部。
他在位期间,清朝与蒙古进行了多达 69次联姻,其中清朝皇室,迎娶了 43位蒙古王公贵族之女,有25位蒙古贵族被清朝招为驸马,巩固了满蒙联盟。
在皇太极的努力下,漠南蒙古诸部纷纷臣服,承认皇太极继承蒙古大汗的称号,并尊奉其为“博克达车臣汗”,蒙古被纳入后金版图,成为后金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朝鲜,皇太极先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发动“丙子虏乱”,迫使朝鲜臣服。
使其由之前与后金的兄弟之称,变为藩臣之礼,消除了清朝向关内发展的侧翼威胁,也为日后清军入关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八旗制度上,随着后金的汉人越来越多,增设汉八旗,蒙古人不断加入后,又设置蒙古八旗。
此后在作战中,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负责大规模的平原、草原作战,而汉八旗主要进行攻城战、守城战。
不同民族在军事协作中,增进了彼此的联系与认同感,后金也由此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皇太极担任满洲、蒙古和汉人的皇帝,初步建立满汉蒙一体的王朝,后金的社会也变得更加稳定,为后续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公元 1635年,皇太极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同年统一族称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天坛宣誓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为崇德。
皇太极也由此成为清朝的第一个皇帝,有了与明朝分庭抗礼、自立门户并取而代之的意味。
而皇太极之所以更改国号,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大金这个国号容易让人们联想到金朝,而金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被蒙古所灭的朝代,为了避免这种联想,皇太极选择新的国号。
并且,金国当年南下攻灭北宋,造成令绝大多数汉人,锥心刺骨的“靖康之耻”事件。
皇太极想要成为整个中国的皇帝,就必须尽量减轻汉人对他们的敌意,所以改掉国号,也是为了与当年的金国女真人,彻底切割开来。
再者,根据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原则,明朝的属性为火,按照五行相克的说法,火克金,选“大金”作国号显然是不祥之兆。
而“清”字的属性为水,选“大清”作为国号,则寓意着熄灭明朝的火。
从“清”字本身的意境来讲,其有着清明大道之意,有王者风范,符合王政气象,古代以政策清明、清平盛世指代王政的最理想状态。
而这次正式称帝,以及举行登极大典等重要事件,标志着清朝正式建立,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
也为后续逐鹿中原等诸多行动,奠定了正统且坚实的基础。
至此,入主中原已成必然之势。
可就在清军入关前夕,皇太极却猝死了,年52岁。
根据清史记载,皇太极于1643年9月21日,在冬暖阁处理政务的时候,突然“端坐无疾而终”。
关于皇太极的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
因为皇太极在去世前,身体一直非常硬朗,没有任何不适的迹象。
所以根据专家的推测,他很可能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等疾病。
虽然这些疾病在现代社会很常见,但在当时却是致命的。
那么,为何清史要对皇太极的死因进行遮掩呢?
一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尊严和权威,避免引发宫廷政变。
二是因为,古人可能压根看不出他暴亡的真正原因。
著名的小说家金庸曾经这样评价皇太极:“皇太极,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
而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向来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