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十三个集团军都是来自哪个野战军?前身都是来自哪个部队?
十三个集团军源于何处?所属野战军及前身部队大揭秘!
这十三个集团军,分别来自哪些野战军?前身又是哪些部队?
十三个集团军的出处:野战军与前身部队全知晓!
想知道十三个集团军所属野战军和前身部队吗?
十三个集团军:探究其野战军来源与前身部队!
2017年,军队改革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陆军的集团军原本有18个,经过整编后变成了13个。部队迈向信息化、合成化、机动化发展方向,倡导部队运用灵活机动、多兵种协同的高科技作战方式。
军事改革也针对集团军实施了编制方面的变革。以往集团军的编制结构是下辖师,师再下辖团,虽然存在一些旅级单位,但如今变为集团军直接下辖旅,旅再下辖营。如此一来,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更强,指挥起来也更加便捷。况且在高科技的当下,人海战术已无必要,所以部队的精良程度才是关键,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于是,以往的18个集团军如今变为了13个集团军,所采用的番号也是最新的,从71至83。由于70及以下的番号在我军的历史上都曾被使用过,此次采用全新的番号,这也体现出部队革新性的变化。
那么这十三个集团军分别源自原先的哪一个野战军呢?这些集团军有着怎样的过去与现在呢?
首先要提及的是,东部战区陆军,其驻地位于福建福州,下面管辖着三个集团军。
第71集团军的驻地为江苏徐州。

第71集团军,其前身是第十二军,再往前能追溯到第二野战军的六纵队,这是第二野战军里的一支劲旅,参与过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是刘伯承元帅极为信赖的部队。若继续向前追溯第二野战军六纵队的渊源,它是由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74师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组建的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的一部分、第129师386旅771团的一部分以及河北抗日义勇军冀察游击队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的。这一集团军有着漫长的作战历史,还出现了诸如王近山、曾绍山、李德生等诸多历史名将,是一支勇于打硬仗的“精锐之师”。
第72集团军,驻扎于浙江的湖州。
72集团军的前身是一野第一军,也就是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这一集团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1930年贺龙于湘鄂西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其为358旅。解放战争时期,它先是晋绥军区第1纵队,随后又成为陕甘宁野战军第一纵队、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一野第一军。在解放战争期间,该部队参与了延安保卫战,以及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等战役。这个集团军还涌现出贺炳炎、廖汉生、傅全有等著名将领。1984年,在傅全有将军担任军长时,该集团军参加了老山轮战,并取得了显著战绩。2017年军队改革时,它被改编为72集团军,隶属于东部战区。
第73集团军的驻地为福建厦门。

73集团军,其前身是31军,再往前可追溯至解放战争时的胶东军区。在1947年,胶东军区的新编第5、第6和第7师合编,组建了当时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的部队。这支部队参与了济南战役,并且最先冲破济南的城防。它还投身于淮海战役,与黄维兵团有过战斗经历。在上海战役期间,部队露宿街头,不打扰市民,这一行为广受赞誉。1949年,该部队更名为三野第31军。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支部队一直驻防在东南沿海地带。在这支部队里,出现了周志坚、廖海光等知名战将。2017年,在军队改革之时,它改编为73集团军,隶属于东部战区,驻扎于福建厦门。
再把目光投向南部战区陆军,其驻扎于广西南宁,下辖两个集团军,即74集团军与75集团军。
第74集团军,其驻地为广东惠州。
74集团军的前身是42军,再往前追溯的话则为四野第五纵队。四野第五纵队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由抽调到东北的部队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这些部队是辽东军区下属的师,之后第一、二、三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第五纵队,当时人数总计达3.6万余人,隶属于东北野战军。1948年末,纵队变更为军,第五纵队于是改称42军。建国之后,42军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这两场战争中均为主要作战力量。期间还涌现出万毅、吴瑞林等将领。到了2017年,42军改编成74集团军,隶属于南部战区,驻扎于广东惠州。
第75集团军,其驻地为云南昆明。

75集团军的前身为41军,若再往前探寻其根源,则可追溯到四野第四纵队。它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第6师、第5师的2个团,再加上另外4个独立团,总计1万余人逐步发展而来的。1945年末,其进入东北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最初组建了两个纵队,之后这两个纵队合并成为第四纵队。在解放战争时期,该部队隶属于四野,后来纵队被改编为军,番号为41军。在解放战争期间,41军从东北一路征战至广东,1951年1月,进驻潮汕地区承担海防任务。这期间还涌现出了诸如吴克华和韩先楚等著名将领。
西部战区陆军驻扎于甘肃兰州,下辖两个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分别为76集团军和77集团军。
第76集团军的驻地为青海西宁。
76集团军,其前身是第21军,它的根源可追溯至华野第二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与第4师组建而成的。这支部队参与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围歼了黄百韬兵团,还活捉了杜聿明。1949年的时候,这支部队从纵队改编为21军,之后参加了渡江战役,并且攻占了南京、上海、武汉、杭州、宁波、象山等多地。这支部队中出现了滕海清、康志强、韦国清等诸多著名战将。到了2017年,改编为76集团军,隶属于西部战区,驻扎在青海西宁。
第77集团军,其驻地为四川崇州。
77集团军,其前身为第13军。第13集团军的源头是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第73师,当红四方面军抵达川陕后,就被改编为红三十一军93师。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又改编成386旅772团。在解放战争时期,它成为二野第四纵队,这一纵队一直充当机动力量,还曾接受一野、二野、四野的指挥,是挺近中原的三支主要力量之一。在解放战争后期,第四纵队被改编为13军。像周希汉、刘有光等名将就出自于此。2017年,第13集团军变更为77集团军,归西部战区管辖。

陆军的北部战区,其驻地为山东济南,下辖三个集团军,这三个集团军分别为第78集团军、第79集团军以及第80集团军。
第78集团军的驻地为黑龙江哈尔滨。
78集团军,其前身是第16军,再往前能追溯到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在成立之后,该部队参与了邯郸战役。解放战争期间,这支部队参加过张家口保卫战、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诸多战役。1949年纵队改编为军的时候,它成为了第16军,杨勇、杨得志等著名将领曾在这支部队中任职,它是第二野战军的一支强劲的部队。
第79集团军,驻扎于辽宁辽阳。
79集团军,其前身为第39军。第39集团军的历史能追溯至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的红十五军团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期间,红十五军团被改编成344旅,之后于抗日战争时期演变为第五纵队。该第五纵队在黄克诚的率领下前往新四军,成为第三师。抗日战争结束后,第三师有一部分进入东北,从而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随后又发展为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1949年,纵队被改编为军,名为39军。39军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一路打到广西,而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长期以来,39军驻守在辽东半岛,到了2017年军队改革时,被改编为79集团军。
第80集团军,其驻地为山东潍坊。

80集团军,其前身为26军。再往前追溯的话,能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军区下属的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在1947年,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成为华东野战军,那时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的部队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首任司令员是王建安上将。在解放战争期间,这支部队参与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济南战役等众多战役。后来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变更为26军,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归国后驻守山东潍坊,在军队改革的时候被改编为80集团军。
中部战区陆军的驻地在河北石家庄,其下辖三个集团军,即81集团军、82集团军以及83集团军。
第81集团军,其驻地为河北张家口。
81集团军的前身是65军。65军的历史能追溯到1930年组建的红6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它是华北野战军的第八纵队。1949年,这一纵队被改编为军,名为65军。65军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其间还涌现出邱蔚、王道邦等著名将领。1985年,65军改编成65集团军,到了2017年军队改革时,又被改编为81集团军。
第82集团军,其驻地为河北保定。
82集团军的前身是38军,38军乃声名远扬的“万岁军”。其历史可向前追溯到源于平江起义的湘军独5师第1团,在红军时期的红五军、红三军团,于抗日战争时期的686团,这个团还参与过平型关战役,之后进入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结束后,它进入东北与其他部队混编,从而成为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一纵是东北野战军三支猛虎军之一,因擅长打硬仗和恶仗而闻名,“四战四平”是38军首次扬名的战役。1949年,该纵队改编为军,被称为38军,一路从东北打到云南边境。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38军被赞为“万岁军”,回国后驻扎于保定,守护京师。2017年,38集团军改编为82集团军。梁兴初、李天佑等皆是有名的战将。

第83集团军,其驻地位于河南新乡。
83集团军的前身是54军,它由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第七纵队与第八纵队合并而来。在解放战争后期,第七纵队和第八纵队分别被改编为44军和45军。新中国成立后,这两个军合并并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时还因为番号的问题产生过争论,后来周恩来总理提议各取一个数字,这才改编为54军。在参加完抗美援朝战争之后,该部队回到国内驻扎在河南新乡。
以上便是13个集团军的过往与现状了,每一个集团军都有着漫长的军史,战功卓著。许多集团军都传承着红军团,还有以烈士命名的连队以及以战斗英雄命名的连队,这些连队都传承了老一辈军人的优秀传统,具备很强的战斗力。希望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我们的部队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