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4架苏35价值还剩多少?歼20时代如何破局"

文/编辑:科探先锋号

【苏-35多用途战斗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空军歼-20、歼-16等国产先进战机的批量服役,曾经备受关注的苏-35S战斗机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作为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最后一代“非隐身”战机,苏-35的定位如今显得愈发尴尬——它既不是“过时产品”,却也难以跻身空军核心战力。这场价值20亿美元的军购案,究竟还剩多少“战略价值”?中国是否陷入了“扔也不是,留也不是”的两难境地?
2015年中俄签署24架苏-35S采购合同时,中国空军正处于“四代机换装”与“五代机突破”的关键窗口期。
▪️歼-20尚未成熟:彼时歼-20原型机刚刚试飞4年,量产型尚未定型,短期内难以形成战斗力。
▪️应对周边压力:美国F-35在亚太加速扩散,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相继接收五代机,中国需要快速填补空中战力缺口。
▪️技术验证需求:苏-35的117S矢量发动机、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和飞控系统,对中国航空工业有一定参考价值。
可以说,苏-35的引进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务实选择,但这一选择在国产装备井喷后,迅速暴露了局限性。

性能优势被国产战机反超
航电系统落后:苏-35的雪豹-E雷达虽探测距离达400公里,但数据处理能力远逊于歼-16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且缺乏与国产数据链的深度整合。隐身短板明显:面对歼-20的隐身优势,苏-35的“超级侧卫”设计在强对抗空战中生存率骤降。维护成本高昂:俄制战机备件供应受国际局势影响,加之中国空军已全面转向国产装备体系,苏-35的后勤压力与日俱增。

战术定位模糊化
对地攻击不如歼-16:歼-16凭借更大载弹量、更强电子战能力,成为多用途任务的主力。制空任务边缘化:歼-20与歼-10C的组合已能压制周边F-35机群,苏-35的“空优”角色逐渐被取代。出口转内销困难: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军工产能吃紧,苏-35的后续升级与备件供应存在不确定性。

【轰6k轰炸机】
尽管处境尴尬,但24架苏-35仍是不可忽视的空中资产。中国空军或许可通过以下方式挖掘其潜力:
充当“假想敌”:利用苏-35的高机动性模拟F-35等五代机,提升歼-20部队的超视距空战训练水平。南海方向巡航:凭借其长航程(3,600公里)和12吨载弹量,苏-35可配合轰-6K执行远海威慑任务,减轻主力战机负担。技术逆向工程:117S发动机的矢量喷管技术、飞控系统算法仍对国产航发研发有借鉴意义。转售第三国:若国际形势允许,向伊朗、缅甸等俄系装备用户转售部分苏-35,既能回笼资金,又能维系地缘影响力。

俄罗斯近期提出为苏-35换装“产品30”发动机和新型电子战系统,但对中国而言,这类升级的经济性与战略价值存疑。
若选择深度改造:需投入巨资整合国产航电、数据链和武器系统(如PL-15导弹),性价比远低于生产新歼-16。若维持现状:苏-35将在未来10年内逐步退居二线,成为特定任务的补充力量。
结语:苏-35的启示录
苏-35的尴尬,折射出中国空军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之痛。它既是中国航空工业崛起前的“过渡品”,也是中俄军事合作最后的“余晖”。如何处理这批战机,考验着中国军队的务实智慧——或许,让它们安静地退居幕后,成为大国空军进化史的一个注脚,才是最好的归宿。
讨论话题:你认为中国应该升级苏-35,还是逐步将其淘汰?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