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刘少奇第三任夫人,走完长征的巾帼女杰,离婚后成为法学家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革命历史中,出现了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
在她年仅16岁时,就被安排到了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身边工作,长征时期,她作为红一方面军30名长征女战士之一,翻雪山、过草地,不喊苦,不喊累。

她与刘少奇经历了6年婚姻,分开后,她一直过着独身的生活,一生未再嫁人。
1949年建国后,她又把精力全都放在了中国法学教育上,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法学教育家。
她是谁?她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巾帼不让须眉
在建国前,福建地区的人民群众称呼白区或者游击队地下工作者有三种,把工、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称呼为“土共”,把来自城市、知识分子的党员称呼为“洋共”,那些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归来的统称为“马共”。
谢飞就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马共”,提到她时,大家总是忍不住夸赞道:“这个‘马共’不简单!”
其实,谢飞不光是党员经历不简单,她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实力。

谢飞,1913年生人,老家在海南文昌,1926年在海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读书时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
怀着一颗热切的爱国心,谢飞毅然决然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琼崖游击纵队的首批女战士,不久后因为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共产党员。
好景不长,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影响下,谢飞一家人全都遭到了通缉。

为了暂避风头,谢飞于1928年10月转移到了香港,成为了中共广东省委的秘密交通员,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她走上了一条“职业革命路”。
谢飞远渡南洋是在1929年7月份,在新加坡中共南洋临时委员会任职,这里的生活是艰苦的,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
有一次,谢飞一行人连续4天只靠喝水度日,最后实在没办法,到咖啡馆里赊购了一些花生米和咖啡,才勉强撑过去。

回国后的谢飞先是在福建从事革命工作,不久后被调到了江西中央苏区。
谢飞在中共苏区工作了一年时间,就赶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包括谢飞在内的30名女红军战士跟随中央红军的脚步,踏上了艰苦的征程。
其中,参与长征的琼籍红军只有8位,21岁的谢飞不仅年纪最小,而且还是唯一的女性。

中央妇女部的女性同志曾关切地询问她身体能不能吃得消,谢飞坚定地表示: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长征路上,谢飞作为卫生部干部团的一员,不仅负责照顾生病战士们的生活,还要担负起宣传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贺子珍、邓颖超、钟月林等同志都是这个卫生队的一份子。
最初的时候,谢飞等人的工作是“走前”,就是充当部队的排头兵,提前做好规划,提前出发,提前到达目的地,有效保护后续大部队的安全。
但是,有时可能会因为在目的地附近找不到群众,找不到粮食,被迫前往其他地方寻找,等把愿意提供帮助的民夫领到宿营地后,大部队又开拔了。

所以,谢飞一行人根本就没有时间休息,不得不再次启程追赶大部队的脚步,这就是另一项工作内容——“走后”。
与刘少奇喜结连理
“别人的长征是二万五千里,我们的长征超过了二万五千里!”
谢飞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长征路。

1934年12月,在接连突破敌人多道封锁线后,大部队开始向贵州进发,过程中,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恶意宣传,严重阻碍了红军的行军步伐。
为了寻找替代的民工,谢飞一行人只好翻山越岭找寻合适的人选,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苦,终于找到了一位愿意提供帮助的民工,回到宿营地后,天已经亮了,她们不辞辛苦,又开始为战士们洗菜做饭。
最让谢飞难忘的一段经历是过草地,那是1935年8月,红军抵达松潘大草地,这里到处弥漫着浓雾,时而刮风、时而下雨,一天得经历好几个天气。

最可怕的事当属下冰雹,谢飞没有帽子,只好把脸盆顶在头上,风雨交加,但谢飞依旧凭借顽强的意志硬撑了过来。
除了要面对恶劣的天气,粮食补给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在过草地时,粮食全被吃光了,为了充饥,大家开始挖野菜,野菜也没有的时候,大家只能吃皮鞋和皮带。

整整7天7夜,红军战士们才走出了茫茫草地,那段艰苦的日子让谢飞晚年时仍然记忆犹新。
时间来到1935年10月,红军抵达陕北,长征胜利结束,在庆祝之时,一段婚姻也悄悄找上了门。
一天,邓颖超大姐找到了谢飞,专门讨论了婚姻大事,原来,刘少奇同志有了“意中人”,想请邓颖超做媒,这个意中人就是谢飞。

其实,刘少奇和谢飞早在中央苏区就见过面,长征过程中,两人还给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比如说,长征时,因为着急赶路,女同志由于行李又多又重,同时还需要照顾伤员,压力太大,女同志们就选出谢飞作为代表去找负责后勤的刘少奇,希望能想办法减轻一下女同志的负担。
得知女同志们的苦衷后,刘少奇非常能体谅,答应了谢飞的全部请求,在交流过程中,文质彬彬的刘少奇给谢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征过后,谢飞被安排到了工农检查部任职,这样一来,她与刘少奇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一来二去,两人熟悉了起来。
工作上的接触成了两人关系更进一步的“催化剂”,性格直爽的谢飞也收获了刘少奇的芳心,再加上邓颖超的撮合,两人顺理成章地结为了夫妻。
两人的婚礼极其简单,那天,刘少奇和谢飞凑了几块钱,买了一点糖果和花生,邀请了包括毛主席、周总理在内的十几名中央领导,在邓颖超的主持下,一场简约的婚礼就办完了。

值得一提的是,谢飞这个名字也是在这时候改的,她的原名其实叫谢琼香,虽然改了名字,但大家还是习惯称呼她为“阿香”。
自强不息
谢飞性格倔强,革命信念坚定,事业心也很强,以她这样的性格,绝对不甘心只做一名家庭妇女,也正是因此,两人的婚姻仅仅持续了6年就无疾而终。
因为工作原因,婚后的刘少奇一直忙于革命,好几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最初的时候,谢飞大多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要照顾丈夫刘少奇的生活起居。

但时间长了,谢飞的事业心越来越重,后来,在刘少奇的带领下,华北根据地被开创出来后,谢飞并没有选择追随刘少奇的脚步。
到了延安后,谢飞与刘少奇的联系越来越少,再往后甚至断了联系,这段感情最后以离婚收场。
在与刘少奇分别的那段时间里,谢飞作为浙江省余上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率领着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战斗。

光是在1945年,双方就激战数十次,战果最丰盛的一次,直接歼灭了敌军300余人,正是凭借着如此光辉战绩,谢飞还被群众被称赞为“谢团长”。
抗战胜利后,谢飞又担任了华东妇委会常委兼组织部长、东北纺织工业部职工学校校长等职。
1949年5月,在组织的安排下,谢飞又担任了华北革命大学三部副主任,继任了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主任。

也正是因为接触了学校教育行业,才为建国后的谢飞成为教育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看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聆听着天安门广场下群众的欢呼声,谢飞的内心激动无比,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在中国人民大学任职期间,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她一边工作,一边在夜大学习文化,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把夜大的全部课程学完了。

谢飞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总是能出色地完成每一项组织交代的任务。
谢飞对知识的渴望远不及此,1952年,在得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后,她选择了报考,经过系统的学习,最终通过了考试,成为了法律系研究生。
报考研究生,除了对知识的探索外,谢飞还秉持着为新中国建立健全法制,加强法制建设的信念。

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谢飞进入了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担任副校长,这所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在干部学校里,谢飞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法律研究和培养法律人才的工作上,她不辞辛苦地带领着学生们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我国法治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4年,因为身体原因,谢飞退居二线,在工作之余,她还撰写了“革命回忆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材料。

2013年,谢飞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作为革命先辈,谢飞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以及新中建设负出太多,她应当受到国人的敬仰!
编辑: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