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死”,古人缘何有“殇 卒 薨 殉 逝...”让人眼花缭乱叫法?
在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古人对于“死”这一生命终结的现象,赋予了丰富多样的称谓。从“殇”到“卒”,从“薨”到“殉”,再到“逝”,这些词汇不仅承载着古人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情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解开这些称谓背后的奥秘。
古人对死亡的忌讳与“死”字的出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被视为一个神秘而庄重的话题。古人对死亡持有一种敬畏的态度,这种态度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对于死亡则持有一种坦然面对但避免过多谈论的态度。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生死持一种豁达的态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轻易谈论死亡。佛教则认为生死轮回,强调通过修行来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古人忌讳死亡,也忌讳直接使用“死”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死”被解释为“澌也,人所离也”,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人的离去。由于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未知的领域,古人往往对其充满恐惧和不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避免直接使用“死”这个字,而是用各种称谓来替代。
从身份角度看“死”的称谓
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人死亡后也有着不同的称谓。据《礼记》等经典记载:
天子之死:称为“崩”或“驾崩”,体现了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
诸侯之死:称为“薨”,诸侯作为一方诸侯国的君主,其死亡也备受重视。
大夫之死:称为“卒”,大夫是古代官职名,其死亡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士人之死:称为“不禄”,士人是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其死亡被视为一种不幸。
庶人之死:则直接称为“死”,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差异。
此外,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也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亡,则称为“卒”。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死者的身份地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念。
从年龄、职业、死因角度看“死”的称谓
除了身份之外,古人还根据年龄、职业、死因等因素对死亡进行了不同的称谓:
年龄:不满20岁而死称为“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
职业: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这些称谓体现了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对死亡的理解和解释。
死因:为某事舍命为“殉”,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人对死因的不同看法和情感反应。
古人对死亡称谓的丰富性
除了上述常见的称谓外,古人还有许多其他对死亡的敬称和婉称。如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这些称谓不仅丰富了古人对死亡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古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
综上所述,古人对“死”的称谓之所以如此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情感。这些称谓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在面对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时,我们或许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一些启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