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和苏轼一起月下散步的张怀民,到底是谁?
最近不知道为啥,是不是失眠的人太多了,还是系统大数据故意推的,老是看到关于《夜游承天寺》的相关文章。还有人计算,2024 年 11 月12 日(即农历十月十二),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失眠之一——“怀民亦未寝”迎来了 941 周年纪念日,纪念日的主角是那天晚上失眠的苏轼和张怀民。
苏轼无人不晓,那张怀民又是谁?
一切都要从苏轼的那篇日记说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日记看似信笔而来,却短小精悍,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韵味十足。就因为这篇文章,张怀民便和顶流苏轼永远地站到了一起。
但遗憾的是,史料中对张怀民的记载并不多,甚至连被贬黄州之前和离开黄州之后的情况均不甚了了。换句话说,关于这个人,就是在黄州期间的活动最详细。而且,在郭瑞祥所著《苏轼的朋友圈》一书中,张怀民的名字根本就没有出现。怀民若地下有知,或许会有点失落。
据目前查到的资料,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恩州清河县(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三月被贬黄州。
至于他为什么被贬,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为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讽刺新法被贬。有的说是因为其在江宁府任签书判官任上动用公款修造寺庙等,且未与上司商量,属于违法被贬。有的干脆说不明原因被贬。
言归正传,张怀民刚到黄州时寓居承天寺。这时候的苏轼,已经在黄州待了快4年,是个过来人。二人因境遇相同,不免同病相怜,加之脾性相投,于是常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寄情山水。苏轼大半夜地可以去找他,可见两个人相当地不见外。
当年六月,张怀民在住所旁筑了个亭子,苏轼特地名之为“快哉亭”,并作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元丰六年(1083)十月左右,苏辙从筠州(今江西高安)抵黄州看望苏轼,并于十一月初一写了《黄州快哉亭记》提及此事。“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当年的腊八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一起月下散步的两个月后,两个人在怀民家里喝酒。因为朝廷下诏,解除了张怀民的贬谪,将他召回京城另有任用。两个人喝的是分手酒,也是一起喝的最后一酒。苏轼赠张怀民《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一词。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此词的开端用“卫霍”“韦平”两个典故赞美张怀民。“吹笙只合在缑山”,是将张怀民比作缑山吹笙的仙人,应当有仙人般的自由生活,不应当遭此流放。“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这是祝福张怀民得到平反,结束了贬徙流放的生活,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下阕“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说明两人聚会的时间、地点。香阁,即怀民小阁,浴佛天,即腊八日。室外轻寒,室内暖和,两人聚饮融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结尾三句,为酒后吐衷言:希望友人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飞黄腾达之时,不要忘记了我这个曾经与你患难与共,身遭厄运,憔悴不堪,老于长江边上的“故人”。最后一句最为动人,既表达了祝福,也体现了东坡自己惆怅复杂的心情。
在黄州期间,张怀民曾赠墨两枚给苏轼,苏轼作《书怀民所遗墨》一文,可见两人的雅趣和情谊。
世人论墨 ,多贵其黑 ,而不取其光 。光而不黑 , 固为弃物 ;若黑而不光 ,索然无神采 ,亦复无用 。要使其光清而不浮 ,湛湛如小儿目睛 ,乃为佳也 。怀民遗仆二枚 ,其阳云“ 清烟煤法墨”,其阴云“ 道卿既黑而光”, 殆如前所云者 。书以报之。
元丰七年(1083)四月上旬,苏东坡也离开黄州,后面的故事就无人知晓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共看明月皆如此。
因为有月亮,因为有愁思,因为有友谊,因为有浪漫......1083年农历十月十二日的这一场月下散步,已青史流传,如那晚的月亮熠熠发光。#冬日发文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