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江西的钢铁企业之——新余钢铁(十八罗汉今何在)
促成笔者写钢铁“十八罗汉”这个系列的原因很简单: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又一次站在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关系到数百万钢铁从业者以及背后家庭的命运。笔者也希望自己能在中国钢铁的历史中,在钢铁“十八罗汉”的历史兴衰中,汲取经验教训,以飨读者。
十八罗汉今何在系列第9篇,我们来聊这样一家钢厂:
它的建成缘起一个“美丽的误会”;
它的发展,促成了一座城市——新余的建立;
嫁人要嫁新钢郎——它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人神往的地方;
如今,它依然用它的方式锻造着新余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城市精神。
今天,我们来聊聊新余钢铁:
1、“美丽的误会”促成了新钢建立
要聊新钢,就得从一场美丽的误会开始聊起。
话说在1957年的某一天,一架飞机在新余上空飞过,突然仪表指针异常摇动。舱内前苏联专家通过飞机遥感测量得出一个结论:在新余良山地下储存着一条十几公里的铁脉。储量达70亿吨,相当于英国的两倍!
1958年6月15日的《江西日报》记录了这一消息
1957年,全国人民都在争上游,撸起袖子以饱满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在当时全民大炼钢铁的时代,这个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冶金部当即决定,在新余建设一个年产生铁200万吨、钢15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150万吨什么概念?当时的国内老大哥鞍钢,1957年的钢产量为291.07万吨。
1958年7月16日,江西省委批复,成立新余钢铁公司党委,新钢宣告成立。“南方鞍钢”开始建设!
1960年,新钢最初的两座255m³的生铁高炉相继建成投产。同一年,新余市成立,新余“因钢设市”。
谁知,经科学勘探证实,所谓高达70亿吨的大型铁矿储量,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新余县包括周边地区实际矿藏仅有两三亿吨,而且矿点分布非常分散,品位也不到30%。
随着误会解除,新钢各项建设被要求停止,新余也被撤销市建制。
未来何去何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困惑迷茫之际,时任上海冶金工业局的一位副局长向新钢建议转炼锰铁。
新钢人仿佛在黑暗中抓住了一丝光亮,内心压抑已久的斗志燃起熊熊之火,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学习取经,埋头试炼。金诚所至,第一炉锰铁大获成功。凭借着锰铁技术打破发展桎梏,产品成功实现转型升级,迎来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鼎盛时期,新钢锰铁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70%,铸就了中国锰铁“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辉煌。
就这样,历史的失误让新余和钢铁结缘。
关于误会,再说一个故事,十年后,当另一架飞机在南京上空盘旋时,仪表再次异常波动。这一次,梅山铁矿被发现,梅钢应运而生。
2、开启中国钢厂兼并重组先河
在“三线建设”年代,江西的地理位置属于“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国家在1965年决定,在新余再建一个主要生产军用特殊钢铁的特钢厂,新余大山深处的良山镇,与新钢20公里之隔的江西钢厂开始筹建。1966年4月23日,江钢炼出第一炉钢水!子弹头钢、火箭筒弹雷管用无缝钢管、弹簧片、喷气式战斗机空速管等一批军工产品生产成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山沟里飞出了凤凰。
因钢设市的新余,拥有了两家钢铁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辉煌就有衰败,1991年1月6日,江西省政府决定:新余钢铁厂、江西钢厂、铁坑铁矿合并,成立江西新余钢铁总厂。“两厂一矿”的合并,是当时全国冶金史上最大的一次资产重组。
3、加入宝武后的机遇和挑战
新钢与上海有着很深的渊源,新钢和江钢的建设上海冶金局派出了大量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大部分在新余扎根下来 。形成了独有的新余“小上海”文化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上海人主导援建的钢厂,在2022年加入了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宝武。
2022年的4月24日,新钢股份发布公告,江西国控将向中国宝武无偿划转其持有的新钢集团51%股权。本次划转完成后,中国宝武将通过新钢集团间接控制公司44.81%的股份,并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江西省国资委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加入中国宝武后的新钢,提出了“打造精品硅钢和高品质厚板全球双一流示范企业”的全新战略目标。
这对新钢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厚板领域,新钢要奋力去撼动周边邻居——湘钢和南钢两大厚板霸主地位;硅钢领域,如何处理好与老大哥——宝钢硅钢的关系。都是新钢需要面对的课题。
最后,用新钢2023年官方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