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唱京剧名家于魁智清唱京剧 #《三家店》“儿行千里母担忧”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点击观看,每天都会被名人故事感动!
(于魁智与李胜素同台表演)
于魁智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和当代中国京剧的领军人物。 1989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出演过《将相和》《弹剑记》《大橹歌》《满江红》《打金砖》等优秀京剧,深受戏迷喜爱。
于魁智的成名之路是坎坷的,充满泪水和艰辛。当他人到中年时,父母双双得了重病。于魁智以孝敬父母年老,不让他们流泪……
01
(于魁智)
于魁智1961年12月15日出生于中国北方工业重镇沉阳市铁西县。他有一个妹妹。
于魁智的父亲是模具匠,母亲是小学音乐老师。于魁智受母亲的影响,走上了艺术之路。
父母都工作,于魁智由没人照顾。当于魁智的母亲上音乐课时,于魁智被要求坐在教室的后面。他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革命歌曲。进入小学后,于魁智加入了学校合唱团,并在学校表演京剧。
于魁智从小就很懂事,一心想当兵,帮助父母减轻经济负担。那时,父母的月工资加起来只有30多元,经济拮据。于魁智想:如果他参军了,家里就不用花钱穿衣了。
1972年,于魁智上小学五年级时,北京沉阳剧院来学校招生。
(于魁智早年与父母、妹妹合影)
负责招生的老师全部都穿着军装,并有军方代表陪同。于魁智以为他们是从军事文工团招收学生。
事实上,当时沉阳军区先遣歌舞团也招收学生,老师们也穿着军装、佩戴领章、戴军帽来报名。于魁智相信这两组老师都来自军队,因此参加了沉阳京剧院的试镜。
他有一副好嗓子和灵活的四肢。她唯一的遗憾就是脸上有一块黑色的胎记。于魁智考完后,老师犹豫了一下,让他回去等通知。
于魁智回国后,把参加沉阳京剧院试镜的事告诉了父母。母亲从厨房里探出头来,问儿子:你脸上怎么有黑斑?
于魁智照着镜子对母亲说:今天在学校,我们把油手套拆开,由其他学生负责清洗和缝制。我手上有油,不小心涂到脸上了。
(于魁智早年登台(左))
第二天,于魁智上学后,到教室和研究室找到老师,说他脸上没有胎记,是因为工人阶级的缘故。
导演非常负责,立即赶往沉阳京剧院汇报于魁智的情况。
于魁智学校有二十多人参加考试,只有他一个人被录取了。
1972年4月3日,于魁智正式进入沉阳京剧院学生班。他总共学习了6年,于1978年毕业。
于魁智求学期间,每天压腿、拉腿、伸腰、抬头、翻跟头、上发声训练课。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练习气功。压腿时,老师坐在于魁智的腿上,向下压了100多公斤。疼痛使他哭泣。
当于魁智把双腿撕开时,他听到关节处发出“卡住”的声音。疼痛难忍,他无法行走,去食堂吃饭只能靠同学搀扶。
有时,于魁智如果动作不正确,就会被老师打。老师专门为于魁智准备了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于魁智之友”。
有时候练习踢天的时候,他的腿半个小时都不动。于魁智想偷懒,老师却打了他的大腿。
02
1974年,沉阳京剧院为一个学生班创作了儿童剧《大橹歌》,由于魁智主演。并不是他的个人条件最好,而是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在比赛中需要童声。于魁智的声音毫不妥协,可以达到高音。
(于魁智《大橹歌》静止图像)
(于魁智(左后)《大橹歌》静止图像)
《大橹歌》在辽宁已经做过上百次了。于魁智一开始就唱道:肩负大桨,海风送我归渔港。从小跟爷爷学钓鱼,日夜在海上漂流。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1978年6月,于魁智从学生班毕业,留在沉阳京剧院当演员。
特殊时代结束后不久,沉阳京剧院又开始排演传统京剧,于魁智被委以舞台上的小角色,没有一句台词。这让于魁智尤其失望。
恰巧当时他从报纸上听说戏曲学院正在招收学生,于是他把报纸带回家,说自己要去北京面试戏曲学院。
父母表示支持,但觉得太难了:于魁智唱老生,而中国戏曲学院今年在全国只招收了两名老生。
(于魁智(左)与导师李士林合影)
虽然没有希望,但于魁智还是想尝试积累经验,以便明年通过考试。于魁智是受军团训练的。单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不愿意轻易放他走。
到北京试镜需要单位介绍信并加盖剧院政工组公章。政工组不愿意为于魁智办理手续。
于魁智对对方说了句好话:上班不能干活,心里很难过。现在我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帮助父母,但去北京考试就意味着放弃工作和工资。为了学好戏剧,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
政工组干部还不肯松手,于魁智就每天到对方办公室去开水、擦桌子、给对方说好话。最后,对方给了他一封介绍信。
(于魁智)
中午,于魁智到食堂吃饭。他们都在议论这件事,说军部官员批评了政工队的干部,让他去拿介绍信。除于魁智外,另外三名同事也收到了政工组的介绍信,其中两人的介绍信被撤回。
于魁智生怕对方来收他的介绍信,连饭都不敢吃,就从饭厅逃走了。
他本来想晚上去北京,但又怕政工组的干部来他家办介绍信,所以下午才能赶去北京。由于火车票难买,于魁智的父亲请沉阳军区总部的好朋友给于魁智买了一张站票。于魁智登上T12次列车,一路站到了北京。
03
于魁智到达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于魁智的眼神暗了下来。陪同他的还有沉阳京剧院的同事。
(《红鬃烈马》于魁智演奏《薛平贵》)
两人一起在西直门外的平房过夜,互赠10公斤国家粮票作为住宿费。
第二天,于魁智去戏曲学院考试,却发现考试时间晚了四天。他和同事住在北京的一家小旅馆里,心里很着急。
四天后考试来了。于魁智想表达自己,就介绍了他在沉阳京剧院的老师。幸运的是,于魁智的老师都是出身于北京京剧班福连程的“师”一代艺术家。
招生老师们很了解他们,对于魁智的印象也很好。
于魁智先唱现代戏《箭杆河边》,再唱传统戏《逼上梁山》,再唱新历史剧《空城计》,还练武术。别人考试只用了三到五分钟,而于魁智却用了二十分钟。
(于魁智在《李逵与宋江》中演奏“宋江”)
几天后,学校通知他复试,但没有于魁智的名字。他住在一家小旅馆里,心里非常难过。于魁智想到自己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却没能进入新的考试,就哭了。
半个月后,于魁智到戏曲学院打听消息,老师对他说:你的专业很优秀,不需要复试。
于魁智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形容这种感觉,久久无语。
一周后,于魁智回到沉阳,收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1978年9月5日,于魁智来到中国戏曲学院学校,住在309号宿舍的上铺,铺床时于魁智再次流下了眼泪。
(于魁智与导师杨元庸合影)
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期间,于魁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毕业后加入中国京剧院!他知道自己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只能进步。
四年来,于魁智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习气功,直到晚上10点30分才回到宿舍。
他经常带着一个保温瓶、一个杯子和一个剧本到琴房练习声音。上课时,他穿着褶子(服装中的一种休闲服装,又称蟒蛇衫),蓄着胡须,穿着一双厚底鞋。靴子。
宿舍、琴房、教室,构成了于魁智一生的谜题。
1982年,当我从于魁智大学毕业时,我的三份申请都是到中国京剧院。史若虚主任察觉到他有野心,特意对于魁智说话。
(中国国家京剧院)于魁智的课堂上共有6篇研究生论文,他演奏了其中的5篇。毕业时,于魁智有幸被中国京剧院选中。除了他之外,班上还有一位同学加入了中国京剧院。
04
中国的京剧院人才济济。于魁智师从李士林、王士煦等名家学习杨派传统戏曲及其他文武戏曲。
于魁智声音好听,外表优雅帅气,是单位里最有魅力的年轻人。主演过《乌盆记》《打金砖》《野猪林》《满江红》等多部经典游戏。
(于魁智与李胜素永久合影)
于魁智的黄金搭档是著名京剧大师李胜素。两人在舞台上堪称绝配,还多次一起主持CD签名会。
许多戏迷认为两人是情侣。事实上,于魁智的妻子是来自中国香港的梁以伟,他们于1992年结婚。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京剧日益萧条。于魁智的大学同学有的出国,有的经商,但留在京剧舞台的只有九人。有的同学请于魁智出国。于魁智茫然了:出国了怎么办?
他的一些同学也邀请他加入这个行业。于魁智为人正直,根本不适合经商,所以他继续坚守京剧舞台。
由于戏约很少,于魁智努力学习戏曲,逐渐学会了《击鼓骂曹》《珠帘寨》《奇冤报》等京剧剧目。
(于魁智静态图片《奇冤报》)
(于魁智和他的导师叶鹏)
每天在家吃完早饭后,于魁智就骑着自行车去魏公村李士林老师家学戏,然后到右安门叶蓬老师家学戏。中午,于魁智去吃了一碗几元钱的面。
梁艺伟到北京后就没有去上班。他们的儿子于永亮出生于1997年,一家三口住在一栋面积10多平方米的筒楼里。于魁智的收入有限,梁以伟学会了用钱精打细算,经常花一元钱买很多西红柿。
进入2000年之后,一场又一场的灾难降临在于魁智身上。 2002年,梁艺伟的母亲患了眼病,几乎失明。为了给婆婆治病,于魁智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2004年,于魁智的父亲突发脑溢血,昏倒在家中。于妈妈赶紧拨打了911。幸亏救护车及时赶到,将于父送往医院。
(于魁智与他的妻子和儿子)
经过紧急救治,于某的父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离开时嘴歪、言语不清、左侧身体瘫痪。
当时,于魁智正在上海演出,他的母亲和姐姐对他隐瞒了他的病情。直到演出结束回到北京,妈妈才在电话里淡淡地说:你爸爸最近身体不太好。当你有时间的时候,请回来看看他。
两天后,于魁智回到沉阳,发现父亲瘫痪在床,不能说话。于魁智的母亲和妹妹在家里藏着这么大的事情,心里很不舒服。
作为儿子,于魁智因未能陪伴父亲生死而流下愧疚的泪水。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于魁智支付了父亲的全部医药费,并保护了他一周。
05
(于魁智静态图片《赤壁》)
我父亲才60岁,不可能一辈子卧床不起。于魁智经常在电话里鼓励父亲要坚强。
他催促母亲和妹妹督促父亲练习走路。经过两年多的康复,2006年,父亲恢复了行走能力。
由于照顾妻子疲惫不堪,Yui的母亲在2007年突发心脏病,住院半个多月。出院后,于妈妈每天都要吃药,不能做剧烈运动。
于魁智忙于表演,无法留在父母身边尽孝,所以他必须承担父母的全部医疗费用。 2010年,于魁智在北京买了房子,父母也搬到了北京养老。
父母到了北京后,看到儿子的日子有多么艰难:每天早出晚归。于魁智连周末都去单位排练。
(于魁智夫妇与父母、儿子合影)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于魁智放弃了很多去外地演出的机会。父母觉得给儿子增加了负担,坚持让他回老家生活。 2011年,于魁智不得不将父母送回沉阳。
但于魁智觉得自己是儿子,理所应当地要把父母带到自己身边,心中有一个疙瘩。
妹妹开导他:兄弟,你知道你是儿子的。履行孝道没有固定的模式。最重要的是你父母住的地方舒服。
父母也劝于魁智:虽然你的陪伴少了,但你在经济上贡献了很多,也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持。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
是的,如果他的父母以后生活幸福,如果他的孝心不缺,那么他的父母住在北京还是沉阳都没有关系。他心中的儒家结解开了。
于魁智给自己立下规矩:春节期间,他要回沈阳和父母一起过年。如果参加央视春晚,他会在大年初一赶回沉阳。
2023年,于魁智就62岁了,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由于工作需要,于魁智仍然没有办理退休手续。
早在2022年1月3日,于魁智就有了退休的想法,但中国京剧院管理层反复研究,决定允许于魁智继续推迟退休。于魁智已经60岁了,仍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于魁智)
(于魁智与他的妻子和儿子)
2023年8月30日,于魁智受聘为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院长。
老者勇猛雄心勃勃,志向万里。六十多岁的于魁智,继续为京剧事业贡献力量!到了这个年纪,于魁智仍然想成为父母的儿子。一有时间,他就回沈阳看望父母。
虽然父亲患有脑溢血,母亲患有心脏病,现在还患有老年病,但父母晚年幸福,过着安定的生活,没有眼泪。于魁智的孝心已成为传奇!
-结尾-
原创不易,喜欢就关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