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上大学,29岁放弃铁饭碗,向文波执掌价值2000亿的三一重工
感谢关注@橘洲青言,左手法律,右手人生成长故事,用法律人的视角解读社会,分享观点,提供有价值的干货!
2022年1月19日晚,中国前首富梁稳根卸任市值超2000亿元三一重工董事长职务,由重工总裁向文波接任。作为三一集团最核心的企业三一重工,其易帅,为什么不是梁稳根的儿子梁在中,而是一同创业打拼的向文波?

从三一的长远发展来说,60岁的向文波不管从资历、管理、战略、影响等方面来说,都要优于担任三一集团副总裁的梁在中,可见梁稳根对三一重工的谋划和布局相当长远。

向文波和梁在中,网络图片。
从2019年,马云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同年12月,柳传志从联想控股董事长位置退休,到刘强东、张一鸣、黄峥、宿华,再到梁稳根,一众商业大佬接二连三“隐退”,这是为那般呢?
三一重工的新掌门向文波一直活跃在媒体的视线里,与梁稳根低调不同,高调、犀利、有战略,这是向文波身上的标签,所以三一重工的人事交接,并未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向文波有什么魅力能够成为梁稳根的接班人呢?
01
“我不想做官,就想做事”
1962年出生于湖南益阳沅江的向文波,今年已经整整60岁了,当别人正式退休时,他却担负起了更重的担子。
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16岁的他如愿考入湖南大学机械工程铸造专业,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向文波被分配到了兵器工业部湖南洪源机械厂九分厂工作。他比梁稳根早一年上大学,因此也就早一年进了洪源机械厂。
后来他陆续认识了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和毛中吾等几位工友,并成为了好朋友。虽然当时的洪源机械厂位于偏远的涟源,但是却着手了这么多大学生,可见当时在工业界的影响力。

三一集团5个创始人
他们5人在洪源机械厂共事了3年,当时的洪源机械厂发展很慢,志向高远的向文波不希望一辈子都困在这里,当时他完全有机会选择成为一名最年轻的正处级领导,但是,他放弃了。
而是想继续深造,于是他一遍工作一遍准备考研究生。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向文波最先离开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的研究生。

就在向文波离开一年后,梁稳根也坐不住了,同样满身抱负的他也离开了洪源机械厂,下海创业。
1989年,梁稳根和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三个好兄弟,以借来的6万元作本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这也是三一的前身。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向文波到湖南涟源市经委工作,成为一名公务员。在对企业的帮扶中,他再次遇到了梁稳根,当时梁稳根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湖南娄底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年销售额实现破亿。
老友相见,分外亲切。不断壮大的企业有着更远大的理想,求贤若渴的梁稳根向向文波抛来了橄榄枝。
“我不想做官,就想做事”,凭着这股实干的精神,向文波毅然辞去了公务员的“铁饭碗”,正式加入三一,成为第5个联合创始人。
他们也不曾预想到,30年后,这几位创始人全都登上了财富富豪榜,身价超过千亿,成为最壕高管天团。
在胡润2021中国百富榜中,向文波身家达85亿元。
02
三一战略“第一人”
向文波之于梁稳根,就如同诸葛亮之于刘备,梁稳根公开说,向文波是三一集团“战略第一人”。

“梁稳根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在大战略、大是非面前,我们总能达成一致。”向文波是如此阐释他跟梁稳根之间的关系。
三一重工的几次大决策都有向文波的大智慧,也有梁稳根的坚定支持。
“双进战略”
向文波1991年进入三一,当时的企业主要是从事特种材料的加工,但是受制于行业空间的狭小,相比当时同时起步的湖南远大空调,发展速度慢了很多。
此外,三一在涟源,这个地方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企业经营环境受制约,无法孕育出世界级的企业。
向文波认为三一亟需调整战略。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又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提出了“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
1994年,三一将总部迁至长沙,进入装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行业。

三一重工落户长沙的场景。
正是这次赛道的重新选择,让三一跨入了全国基础建设大爆发的行业风口,他们研发生产的凝土机械、筑路机械、履带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等成为国内第一品牌。
推出股改方案三一成中国股改“试验田”
进入2000年后,三一发展步入快车道,可是企业越大,资金压力越大,在向文波的建议和策划下,三一开始尝试走上市融资之路。
2003年7月,三一重工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募集资金9亿多元,这为已经端正了产业方向的三一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000年初,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完善,股权分置造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不规范,市公司股权被人为地割裂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部分,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约为三分之二,并且通常处于控股地位。
其结果是,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容易产生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霸的现象,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2005年,适逢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向文波找到有关部门明确表态:“三一创建之时,就表达了作出一流贡献的愿望,我们愿做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试验田’!”

当改革的试验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一次次开会讨论、一次次完善方案,并且为这次改革付出了很大代价,支付的对价以及承诺的水平比其它同类股改公司要高,最后梁稳根拍板多付300万对价。
但是机遇和风险并存,三一终于完成了股改,进入了全流通时代成为“中国股改第一股”,引起全国轰动,各大媒体纷纷云集长沙采访,三一重工的名字被永久记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史册。

从从双进到股改,三一成就了一系列辉煌成绩,这都离不开向文波的战略决策。2004年起,向文波成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2008年,梁稳根辞去三一重工的总裁职位,向文波接任。
03
“向大喇叭”成为“网红斗士”
与其他企业高管谨言甚微不同,向文波是一个意见领袖,一直活跃在刚刚掀起的互联网博客、微博上。
他喜欢针砭时弊,发表观点,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就像一个血气方刚的“斗士”很快就在网上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和粉丝,特别是在凯雷并购徐工事件中,向文波连发46篇博文,力阻徐工被收购。从而引发一场外资并购的“全民大讨论”。
向文波因此也火出了圈,其窜红速度不亚于当年的还珠格格“小燕子”。现在谈起这件事事,向文波依旧情绪激动。
2005年10月下旬,美国凯雷集团与徐工集团签约,收购徐工集团所持有的82.11%徐工机械股份。在并购的有关约定事项完成后,凯雷将拥有徐工机械85%的股权。

眼看收购案就要尘埃落定了,2006年6月,向文波突然在其博客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对凯雷徐工并购案提出质疑,由此揭开了炮轰徐工廉价甩卖给外资凯雷的序幕。
向文波的连续质疑,引发网上轩然大波。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被外界认为“适时出台”,徐工改制方案也发生实质调整:一是把凯雷的股权比例降到了50%,二是交易价格提高了44%。
向文波的发博行为也给证券监管部门门就“证券信息披露”问题带来了新的难题。不过此战之后,向文波成为财经领域第一名博。
近几年向文波已经很少在媒体上亲自发言了,但是每当三一深陷各类负面新闻的泥潭时,大多时候也都是向文波出来发声,他操着一口益阳口音的普通话成为三一的发言人,虽然媒体人有时硬着头皮听他说,却又总是希望他能多说点劲爆消息。
“向大喇叭”是三一人尽皆知的对向文波的昵称。
2012年10月1日,三一集团在美起诉奥巴马和CFIUS,18日向文波在北京召开媒体沟通会。有关专家称,外国公司起诉美国外资委是该机构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史无前例。向文波坚持对外发言,为三一赢得了最大的支持,最终,三一胜诉。

04
花甲挂帅出征,三一能否再攀高峰?
2022年,新年伊始,三一重工就发布了这样一个重磅公告,梁稳根辞去三一重工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务,选举向文波、俞宏福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聘任俞宏福担任公司总裁。

彼时,梁稳根刚刚获得“2021年度影响力企业家”,他放出豪言,要再干十年。没想到,新年才刚刚翻了一页,就出现了重大的人事变动。
不过,向文波的接任,市场反响却出奇的平静,被看成了一种理所当然。

三一重工高管,网络图片
从2010年到2020年,三一经历过高潮、低谷、再创新高的历程,所幸他们的梁稳根向文波一路披荆斩棘。
从2012年至2015年,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低迷,2011年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突破5000亿元规模,形势大好,而作为龙头的三一重工市值更是达到了1520亿元。
从2012年至2015年,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低迷,向文波和三一重工在这个时候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裁员风波、资金困局、盲目扩张等等质疑和社会关注接踵而来,不断倒逼三一重工做出改变。
梁稳根和向文波再次做出“双进”的决策,即进入更大的城市——北京,进入更大的国际化市场。
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向好,三一营收回春。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梁稳根对外发布了三一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他将其定性为一场要么“翻船”要么“翻身”的变革。
在“2021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上,三一重工位列第468位,首次跻身榜单前500强,与去年相比大幅上升了235位。
三一重工不仅成为该榜单中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工程机械企业,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首家进入全球前500强的企业。

向文波也荣登“2021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连续两年入选榜单,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唯一登榜的CEO。
60岁的向文波已经不再年轻,他能否带领市值2000亿元的三一重工实现数字化的转型之路?

仍然踌躇满志地向文波,希望在未来3到5年,在海外再造一个三一重工,在经营上实现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这个在三一奋斗了30年的创始人,希望能带领中国的工程机械龙头成为世界的龙头,这不仅时三一的期盼,也是中国人的夙愿。
如果你喜欢这个文章,可以点赞、转发、收藏,我是@橘洲青言,喜欢思考、喜欢写作、喜欢分享的法律人。
相关阅读:
梁稳根:“地下室起家”成就最牛企业,五个创始人坐拥1374亿财富